2014年09月24日15:46 來源:人民網(wǎng)-日本頻道
人民網(wǎng)日本頻道推出最新欄目“愛上北京”,每期將由一位居住在北京的日本人介紹一個TA所鐘愛的物件或喜歡的地方,并講述“愛”上它的故事。本期日本自治體國際化協(xié)會(CLAIR)北京事務所所長寺崎秀俊先生為我們推薦的是景山公園。 |
生活方面,寺崎先生很快就適應了。但在工作方面,他卻遇到了一些困惑。
——在安排時間計劃的時候,中國總是很慢。一般情況下日方,尤其是公務員,在1個月前就要制定出大體計劃,至少一周前就會給出詳細時間安排。但中國通常不是,有時甚至到了當天才能確定下來。遇到這種情況,日本人就會想,我們可是知事(相當于中國的省長)親自出馬,你們竟然還遲遲不能確定由誰接見,這不是故意難為人嗎?
不過,在我們了解了中國的體制和辦事方式之后,才明白其實那并不是故意刁難。而且一般活動當天都能順利進行。中方也并不是沒有做準備,只是有些事還沒確定好,或者只是沒有正式通知而已。另外,應對媒體的方式也有所不同。日本的知事、市長因公出國,都會親自出席記者會,發(fā)布信息,回國后也會在記者會上進行匯報。而中國的省長、書記并不親自露面,而是通過新聞發(fā)言人。此外,日本的知事等政府官員對中國政要進行禮節(jié)性拜訪時,日本至少會提前對媒體公開信息,而在中國,做法也有差異。
如果從日式的價值觀考慮,很多事情都會變得難以理解。而我們的工作就是要讓日本了解中國,了解這里的風俗習慣、思維方式和辦事方法。說起來這也和翻譯的職責類似。
通過這些經(jīng)歷,寺崎先生對于在華以及海外工作的重要性又有了新的感悟。
——我認為,所謂文化差異,首先要認同“差異”的存在,這是很重要的。如果不能認清這一點,就會用本國的價值觀來衡量事物,判斷對方的優(yōu)劣好壞。我們一定要意識到彼此價值觀和行事方法的不同,在此前提下,理解對方的立場,而不能因此為對方貼上好壞的標簽。
在北京工作的這段時間里,寺崎先生也曾遇到過一些事情,令他印象深刻。
——我們每年都會舉辦日中地區(qū)間交流推進研討會。去年研討會期間,CLAIR舉辦的外國青年聘用項目(JET Program)的參加者們齊聚一堂,交換意見。當時印象很深的是,中國的幾位參加者嘆息道,因為釣魚島事件的影響,中日交流進入到了冰凍期。而他們的主要工作都是與日本的交流往來相關(guān),交流中斷了他們也就沒有用武之地了。
我之前一直抱有一種“受害者意識”:日本的地方自治體是獨立于國家存在的,國家之間出現(xiàn)問題,為什么必須終止地方間的交流呢?花了幾十年時間才建立起來的友好關(guān)系不就毀于一旦了嗎?但后來仔細想想,中方的處境其實是最為艱難的。在中國,地方與中央在態(tài)度和行動上都要保持一致,這與日本是不一樣的。這也讓我深刻地感受到,凡事一定要從多方面考慮。
![]() | ![]() |